咖啡兆赫 Coffee MHz
收到豆邮的通知,豆瓣出了一个咖啡MHz。
难道这是个在咖啡馆播放的电台?抑或是一个让你在喝咖啡的时候听的电台吗?
我不知道。
来自豆瓣 咖啡MHz:http://douban.fm/?cid=32#32
1 comment 5月 29th, 2011
收到豆邮的通知,豆瓣出了一个咖啡MHz。
难道这是个在咖啡馆播放的电台?抑或是一个让你在喝咖啡的时候听的电台吗?
我不知道。
来自豆瓣 咖啡MHz:http://douban.fm/?cid=32#32
1 comment 5月 29th, 2011
文/猫六
如果只有第一张图片,你肯定会跟我一样认为:这间教堂上的十字架怎么没了?或者:好漂亮的一间小教堂啊!
但是还好,下面的照片。这时候你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间音乐厅啊,舞台中间的Boston钢琴与美丽的钢琴师合奏出了美妙的乐章。
不过,让我们再往下看呢。
墙壁上一张一张的画框吸引了我,不是音乐厅?是画廊?
好吧,让我来告诉你,西岸West Coast到底是什么?请接着向下看去。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天津West Coast西岸,一间以音乐为主题的艺术咖啡馆。
我们去到咖啡馆的时候恰好赶上当晚钢琴独奏的排练,估计因为当时只有我们两位顾客,也就没有让我们离场,就这样我们免费欣赏了一场未来的音乐会。
坐在楼上的位置,拱形的窗户外透进来了缕缕阳光。来一杯焦糖玛琪朵,看着咖啡杯中仿佛在跳动的音符,听着舞台上面钢琴师弹奏出的美妙旋律,时间就这么被音乐给俘虏了。
以下文字选摘自《雅致》杂志:
曾经好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西岸是个教堂;后来,知道这里不时会有小型的音乐会;再后来,才知道还有西岸咖啡的存在。西岸坐落在马场道和桂林路的交口,蓝天白云下水池倒映着西岸的尖顶,是极好的摄影素材。有的人习惯性地进来参观,被礼貌婉拒后恍然大悟地退了出去,有的人只是进来打探一番,却为了这份难得的安静留了下来,点上一杯摩卡或是温热的柚子茶,眼光从脚下的地板向上逡巡最终停留在房顶风格简约的吊灯上,不由轻声感叹,这个剧场真是迷你得很。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乐队排练,别看剧场下,拢音效果倒是不差。
除了办小型音乐会,派对动物们也会爱死这个地方,尤其是圣诞这种教堂人气会爆棚的节日,西岸简直就是最应景的乐园,如果正好赶上一场音乐会,华美的音色绝不逊于任何唱诗班的咏唱。
西岸咖啡:
电话: 022-23263505
地址:天津河西区友谊北路3号(俏江南旁边,友谊北路与马场道交口)
营业时间:周一休息夏季:10:00-22:00 冬季:9:00-21:00
提示:每周五、六的晚上这里都会有音乐、戏剧或者其他类型的演出。
2 comments 5月 28th, 2011
当年享受时尚咖啡的摩登姐妹
(一)
就像老电影的片段,那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或是一个温馨的夜晚,赵太太拥着夫君坐在了维格多利酒吧的高靠背沙发间,阵阵幽香萦绕在他们身旁,虽然并不缺少二人世界的甜蜜,但两杯咖啡更让这份美妙充满了醉人的情调……
早在100多年前,中西文化就已经在天津这座城市深刻交融,这里不仅有风格迥异的小洋楼,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还有香气四溢的西式大菜与情调咖啡。咖啡始终与西菜相伴,有些大饭店创业之初就是以面包、咖啡等打开局面的。
喝咖啡在天津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急速发展的过程。天津早年的咖啡馆、咖啡厅大多依附在租界地的饭店、酒吧、舞厅、俱乐部内,外国人当然是最初的座上客。但民国时代的天津很特殊,城市中不仅有“八大家”与“新八大家”那样的殷实富户,寓居此地的政客、军阀、名流也很多,再加上买办和供职洋行的职员们,他们不愁没钱花,就连这些人的三姑六姨也喜欢到天津度假小住。他们追求西餐与咖啡的新奇洋口味,甚至乐此不疲。
较早闻名津城的有一家正昌咖啡店,小店位于法租界拉大夫路(今哈尔滨道),店主是来自希腊的二位兄弟,他们用各种优质咖啡豆现磨现卖,同时经营的法式西餐和西点的品位不亚于起士林。正昌咖啡店红火了40年左右,一直经营到解放前夕。
一些人从怀疑到尝试,很快接受了咖啡这原本在他们眼里属于洋玩意的刺激,常常流连在咖啡馆、西餐厅里,享受着西式餐饮文化的意趣。其实,咖啡酒水的价格并不便宜,但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出手阔绰,自认为有别于租界以外在茶楼、酒馆里听曲猜拳的“俗人”。
街边的咖啡店、酒吧一到晚间便传出悠扬的爵士乐,曲中的曼妙当然少不了咖啡或啤酒花的香气,通宵达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租界内一些闹中取静的小街上有近三分之一的门面是西餐店、咖啡馆、娱乐会所,充满着时髦消闲的氛围。在讲究生活品位的人士推崇甚至迷恋咖啡的状态下,一般人喝起苦苦的咖啡与各样新兴生活消费一道成为天津中上阶层中的流行风。比如,德租界的庞纳士咖啡馆、10号咖啡馆、卡曼酒吧的座位就需提前预订。
天津的西餐厅、咖啡馆里除了洋人、富商、小资以外,还有一些作家和艺术家经常在此静静地“座谈”或构思。有一位作家曾总结出泡咖啡馆的三大乐趣:一是咖啡本身的刺激,其效果“不亚于鸦片和酒”;二是咖啡馆提供了与朋友畅谈的地方,“此乃人生至乐”;三是这里有动人的女侍,这也是重要的因素。
20世纪20年代初,利顺德饭店里边的“咖啡屋”
(二)
西餐非常摩登,岂有不尝不备之理,用它来待贵客宴洋客也是体面的需要。于是乎,在天津的政要军阀、寓公名流等有不少人聘请了西餐厨师,设置了西式厨房。
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后,为了加强并顺畅对外联络,经常在天津举行各种宴会。丰富的中餐仍让袁世凯觉得不够排场,他于是想到了西餐。阿尔伯特·起士林曾数次应邀为袁世凯主厨,起士林精选法式、德式、俄式等多样拿手菜,还精心调制了红菜汤,让袁世凯与宾客连连称道。
惠中饭店的投资人是曾任热河督军的汤玉麟等,实力不俗,饭店的西餐也名噪一时,三教九流,纷至沓来,熙攘热闹。作家、艺术家是观察、提炼生活的高手。20世纪30年代,曹禺曾住过惠中饭店,正是在这里,他看到了像陈白露那样的交际花,像潘月亭那样声色犬马的“大人物”。名著《日出》中的部分情节就取材于惠中饭店里的故事。
民国末年,天津起士林在上海开设了分店,张爱玲就是那里的常客。张爱玲对起士林情有独钟,她后来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天津的咖啡与面包想必为张爱玲的笔端注入了灵感。
文/图:天津网
Add comment 5月 28th, 2011
“花神”咖啡馆,是巴黎著名三大咖啡馆之一,1865年开始营业,它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毕加索、萨特、布雷东还有政治人物托洛斯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
除此之外咖啡馆与文学渊源颇深,甚至还有文学奖学金,并且在二楼上为得奖者保留专用座位一年。还在咖啡馆内永远陈列一只刻有得奖者名字的咖啡杯。在二十年代,年轻的周恩来也常去那里喝咖啡,写文章。店内的侍应生帕斯卞尔,性格开朗,对那些热血沸腾的穷书生,充满同情,而且喜欢和他们交往。
花神咖啡馆,现在是属于巴黎文化遗址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的盾形金属牌上,清晰留着周恩来的名字。
与“两个丑八怪”比邻而居的“花神”咖啡馆,已经是个百年老店了。咖啡馆创立于1887年,法国第三共和时期,以古罗马女神Flore为名,店内自然也是处处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由舒适的长椅,镜墙、桃花心木护壁组成温馨柔和的画面。这里是沙特与西蒙波娃经常联袂出现的咖啡馆,当然也深受其它艺文界人士的喜爱。二楼为英国式装饰,简朴且幽静,是独思的好地方。
打从20世纪初,“花神”就与现代文学难舍难分,它曾经是文化人交换政见与消息的地方,也是萨特、加缪酝酿出“存在主义”的启蒙地,萨特与波伏瓦,经常联袂在此与友人会面,一起高唱存在主义,因此也深受其他艺文界人士的喜爱。记得《盛年》写道:“Cafe de Flore有着在别处找不到的特点——它的专有的意识形态。这一小批每天必至的常客既非放荡不羁者,也非完全的资产阶级分子,而主要是电影戏剧界的人。他们靠不确定的收入,现挣现吃;或者靠未来的发迹生活。”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 于1917 年在此诞生,创始人Andre Breton 常驻足于此、 法国诗人Apollinaire 则在馆中的一张圆桌上为” 超现实” 订名。而《情人》的作者杜拉斯,对“花神”也是情有独钟。“花神”也是徐志摩笔下的题材,他的散文写到与巴黎人一起静坐在咖啡馆里,沉溺在浓浓的咖啡香中,文采的灵感更丰富。
招牌咖啡(Cafe Express Flore)有扑鼻的杏仁果香,并附上一杯冰水。唯一缺点就是,因为该店名声大噪,使得咖啡索价不菲,平均一杯咖啡约要4欧元。
地址:172 Boulevard St. Germain
地铁:St. Germain-des-Pres
电话:01 45 48 55 26
图片来自:豆瓣
文字来源于网络
Add comment 5月 25th, 2011
Add comment 5月 25th, 2011
由 哈农库特 指挥
以下引自“喜欢巴赫的康塔塔”
在18世纪,德国各城市流行喝咖啡,咖啡店成了热闹的社交场所,也提供音乐演出。但当时咖啡价格昂贵,限制着青年对咖啡的爱好。这部康塔塔第一句歌词:“安静,不要胡说。”是一个女儿嗜好咖啡,父亲要她戒除这一嗜好,并答应为她找一个好女婿。但那个女儿竟然不为所动。扬言:“要我订婚可不容易,除非婚约上加进这一条:婚后允许我照常喝咖啡。”
如此诙谐活泼的康塔塔,在早上一杯浓香咖啡里听来,感觉真是愉快之极。当父亲告诫女儿不要迷恋咖啡时,女儿回答:“爸爸别生气,我就是想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都喝一杯美味的咖啡。”“喝咖啡是最大的快乐,咖啡,咖啡,它比葡萄酒更甜美”,这一段弦乐与羽管键琴交织成活泼的背景,而长笛更为音乐增添了光彩。
《咖啡康塔塔》介绍
《咖啡康塔塔》是巴赫1732年为莱比锡的”音乐学会”而作。在巴赫时代,德国各城市流行喝咖啡,咖啡店成了社交场所,不仅热闹非凡,还提供音乐演出。然而咖啡价格昂贵,普通市民往往限制自家的青年人对咖啡的嗜好。巴赫就以这一社会风尚为背景,写成了这曲?《咖啡康塔塔》。全曲共3个角色,没有合唱。
第一曲 男高音独唱担任叙事人的角色,他唱的宣叙调向听众介绍故事的人物及情节的开端:”安静,别说话。看,施伦德兰来了,他的女儿丽茜也在。施伦德兰看上去无精打采,让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
第二曲 男低音担任父亲施伦德兰,他唱起咏叹调:”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我天天都要教训她,可她从来不听。“
第三曲 女高音丽茜,咏叹调:”喝咖啡是最大的快乐,咖啡,咖啡,它比葡萄酒更甜美!”在这一段里,弦乐与羽管键琴织成活泼的背景,支持着女高音的歌唱,长笛的助奏更为音乐增添了光彩。
第五、七曲是父女二人的对话。父亲说,如果女儿坚持要喝咖啡就不许女儿出门,不给她买漂亮衣裳和织毛衣的针,但女儿什么也不要,就要喝咖啡。第六段是施伦德兰无法说服丽茜而唱的一段咏叹调。第七曲的末尾,父亲拿出最后一个办法:如果女儿不放弃喝咖啡,就不让她出嫁!
第八曲 丽茜的咏叹调。她屈服了,要爸爸赶快给她找一个如意郎君。
第九曲 由叙事人讲述故事的结局:丽茜对未来丈夫的唯一要求就是每当她需要时,立即给她端上一杯可口的咖啡!
第十曲 终曲的三重唱:”就像猫要捉老鼠,人人都要喝咖啡。既然父亲母亲喜欢喝,祖母也喜欢,为什么不让女儿喝呢?!”
Add comment 5月 24th, 2011
这段视频是咖啡店的老闆娘的愛情故事,咖啡的香郁、愛情的甜美、巴黎的浪漫,相識、相戀、相愛的過程。就如同一杯濃醇咖啡的精雕細琢,穿越巴黎市區的浪漫,從咖啡豆到精緻粉末,由滾水熱燙到綿密奶泡。
這是咖啡店的老闆娘的愛情故事, 享受人生,享受愛。
感谢Qiao_蝴蝶的分享
1 comment 5月 23rd, 2011
这是31 Cups Coffee怀旧咖啡馆,坐落于天津和平区承德道29号,一层。
这间咖啡馆有两个特别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关于店名的来历:“因为老板要在每卖出30杯之后,第31杯的营业款捐给希望工程。”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31杯咖啡馆的名字,一个有关慈善的承诺;第二个就是咖啡馆的这间老楼房建筑群“民园西里”,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沈理源设计,其建筑始建于1939年。当我问咖啡馆的服务生,这里的主题是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就是怀旧,坐在近百年的洋楼里,喝着咖啡,那种仿佛隔世的感觉不禁而生啊。
31 Cups咖啡馆的面积不大,五大道的小洋楼和阳光庭院把它映衬得极富幽雅的小资情调。店里的装修简约,更像是为白领人士所喜爱的商务空间,那面挂满马克杯的logo墙是小馆里唯一让人感觉“惊艳”的装饰。
在静逸的五大道之常德道尽头,一个深邃的小院落里,幽香的咖啡香会让人忘了身处繁华都市,闹中取静,别有洞天。
以下文字选摘自《雅致》杂志:
熟悉31杯咖啡的人都知道,它的名字“31杯”是一个有关慈善的承诺,有着这样一颗心,自然能做出好咖啡。31杯咖啡位于五大道的民园西里,身为创意店铺的一员,它那满满一墙用黑白咖啡杯拼出的“CAFE”字样“大声”地表明着自己的身份。因为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隐蔽,能找到这里的都是常客,偶尔有在五大道闲逛的游客探进头来,喝一杯咖啡,小坐一会儿,最后留下一个空空的咖啡杯,再匆匆地离去,31杯又多了一个过客的回眸和偶尔惦念。
文:猫六 图:Ross/雅致杂志
电话: 022-26663131
地址:和平区常德道29号(近桂林路,滚石对面)
营业时间: am10:30~pm 12:00
1 comment 5月 22nd, 2011
咖啡可被追溯的历史大概可以到公元十世纪,不过那些都是不可考证的历史。例如广为传播的牧羊人的故事,跨越沙漠的僧侣故事等等。真正有据可查的是咖啡豆的传播时间,也就是从非洲传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大概是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左右的事,众所周知那是大航海的时代。荷兰的殖民者、商人、掠夺者则是其中传播咖啡的关键角色。
现代的咖啡都是饮料,但在最初咖啡是作为食品的用途。寺庙中的僧侣在诵经的时候会咀嚼咖啡作为提神的食品。在战争中也有作为掺入在面包中的兴奋剂,用以提高军队的士气。
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变为Kahve,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断地改进逐渐完善。
但在西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仅在回教国家间流传;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回教医生和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直到16、17世纪,透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很快地,这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仕绅阶级的争相竞逐,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并且在接下来风起云涌大航海时代,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
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16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开始大规模传入欧洲。
最初有的天主教宗教人士认为咖啡是“魔鬼饮料”,怂恿当时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饮料,但教皇品尝后认为可以饮用,并于1600年为咖啡举行洗礼,因此咖啡在欧洲逐步普及。
17世纪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在欧洲价值不菲,只有欧洲上层人物才能饮用咖啡。直到1690年,一位荷兰船长航行到也门,得到几棵咖啡苗,开始在荷属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1727年荷属圭亚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将几粒咖啡种子送给一位驻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试种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从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现在,咖啡和茶、可可成为全世界三大饮料,而咖啡的出口量仅次于石油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出口品。
文字来源:豆瓣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197966/
Add comment 5月 18th, 2011
上面的几张是Peter Cat咖啡厅搬家后拍摄的,1977年村上春树将Peter Cat店面从国分寺地下一楼搬到了千駄ヶ谷。
下面的这张则是最初的Peter Cat,国分寺店的照片。
至于咖啡厅的名字则来源于当时村上养的猫,名字就叫Peter。
村上春树(むらかみ はるき,Haruki Murakami,1949年1月12日-),日本现代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
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是在日本与台湾乃至韩国相当受欢迎的作家。在中国,由林少华翻译的村上小说风靡一时。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简体中文版的村上春树全集。在台湾,村上的作品大多由赖明珠翻译、时报出版社出版。 村上春树也以自我训练跑长途马拉松、和喜欢爵士乐、古典音乐及美国作家史考特·费兹杰罗闻名。
2009年出版最新的小说《1Q84》。
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经营的一家以爵士音乐为主题的咖啡厅。在1979年前当时还未成为名作家之前就颇有名气。
1981年村上将Peter Cat卖给友人,搬离东京,专心创作小说。
现在Peter Cat爵士咖啡厅千駄谷原址变成一间名叫Cafe Jamaica Udon的餐饮店。
以下文字翻译自《週刊朝日1979年5月4日号》:
群像新人文学賞=村上春樹さんは、レコード三千枚所有のジャズ喫茶店店主
翻译中……
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和米基喝杯咖啡的豆瓣 百度百科
采访文章翻译:猫六
Add comment 5月 18th, 2011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